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务工就业”。来到木杆镇,你会看到群众置身悠悠连绵竹海与黄柏林开心挥汗的模样;看到产业园区企业流水线加紧产品生产与工人忙碌的身影;看到旅游环线醉美筇竹海等特色景点及周边群众幸福安居画面……
近年来,木杆镇围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把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以开展“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试点工作为契机,充分发挥木杆“竹、药、气”“三宝”资源优势,多元发展、多措并举,促进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增收致富,让群众幸福感触“竹”“药”“气”可及。
以一产固本 助民发展产业
实现家门口富农增收
科学规模发展增财源。立足木杆“三宝”资源优势,念好“竹”“药”“气”三字经,发动群众充分利用荒山、荒坡、低效林地等,科学规模种植“筇竹+黄柏”等竹药混交林,发展竹药产业,探索林下经济等以增加家门口务工就业“财”源。截至目前,木杆全镇90%以上农户已参与竹药产业发展,全镇现有竹产业31.5万亩,户均有竹30余亩,以黄柏为主的中药材20余万亩。2023年,全镇竹笋、竹材原材料产值已达2亿余元,全镇群众靠竹实现户均收益1至2万元,其中搬迁群众返乡采笋人均增收和“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通过竹产业发展红利户均增收均在3500元以上,增幅达20%以上;以黄柏为主的中药材产值达1亿余元,一般种植户靠黄柏等中药材平均每年也可增收1至2万元,让药材成功变“药财”。
专业指导培训增技能。依托大关县委、县政府与西南林业大学共建的筇竹研究院和竹产业发展研究院,加强“产学研”合作,并引进专家人才进行长期技术合作,制定技术规程,对群众通过“四培训”方式开展百余次技术指导培训,提高了群众产业发展技能水平,让“三采三留”“四砍四留”家喻户晓,更让丰产期竹笋产量从平均每亩50余公斤提高到每亩300至500余公斤,且大力推广的“筇竹+黄柏”“筇竹+厚朴”等复合种植经营模式,让亩均收入比单采竹笋提高3000元以上。
化解后顾之忧增质效。针对竹药产业探索建立了“一包四管”机制,提高了产业发展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了家有竹药产业却外出无暇管护等后顾之忧,同时积极争取县级资金支持,修建采笋道、产业路和安装各类防护栏,便利群众管竹采笋,提高管护采摘效率,有效解决群众产业发展忧虑。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外出务工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1100余人,“妈妈回家、爸爸回家”共700余人,其中返乡在家通过管竹药、护竹药、采竹药增收的600余人,成功让群众在家或返乡顾家、就业、增收“三不愁”。
以二产赋能 多措并举扩岗
助力家门口就业无忧
园区带动示范引领增岗。按照“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公司+龙头企业+工业园区+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争取上级支持,规划投资建成向阳竹笋加工产业园区,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带动镇内50余家笋材加工企业、中药材加工厂、合作社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开拓市场、打响品牌,多措并举扩增了群众“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共创造了3000余个就业岗位,让务工群众平均收入超4000元。
用心用情纾困解难拓岗。通过深入座谈走访,详细了解企业、合作社、加工厂、大户等生产经营现状与用工需求、难点堵点,针对性纾困解难,落实惠企政策、技术指导等,并积极构建良好营商环境,助力竹药发展大户实现个转企,助推镇内竹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共同拓增群众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入企、合作社等走访了解、政策宣讲、安全指导等1000余次,共帮助个体工商户实现个转企50余个,扩增就业岗位100余个。
壮大集体经济惠农扩岗。依托筇竹产业示范园区,紧扣集体经济“混改”契机,积极探索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9个村集体公司抱团发展,按照“党建引领+集体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整合各类资金成立云南竹一无二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从事无硫笋加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新拓增就业岗位120余个,并探索建立了联农带农机制,实行订单式收购,覆盖群众1600余户,并每年按股金定期分红,带动低收入群众户均增收近4000元。
以三产添彩 深入融合发展
实现家门口活力无限
紧绕前景目标,融合发展增活力。深挖木杆自然、文化资源潜力,以筇竹产业资源为核心,以三江口原始自然景观、红色老康故居、传统木串架房、苗族文化等特色资源为重点,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促“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了细沙村大罗汉坝至银吉徐家湾、漂坝三江口、社区老街、向阳工业园区的100公里旅游环线,并以“固绿增美、固美添彩”绿化美化行动为契机,规划打造了筇竹走廊、玉兰大道、樱花漫道、银杏小道等多种景点路线,沿路沿线以点带面推进30余个美丽庭院等建设,为木杆农文旅融合发展和拓增群众家门口“自由车间”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构建起了“筇竹+中药材+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推进了木杆新型乡村旅游发展。
紧抓项目契机,拓展服务促消费。紧抓页岩气开发、永盐高速项目建设契机和外来1000余高消费人群入驻机遇,镇村干部带头推广“移动小商店、服务送上门”,并鼓励群众在项目实施地附近和合适地点推广农产品、开商超、小吃店、烧烤店等,充分促消费、拓就业、助增收。自2023年项目组入驻以来,全镇新开商超、小吃店、烧烤店等共30余家,新带动近100人实现就近务工就业增收。
紧扣资源特色,以“节”为“媒”引客来。立足木杆自然、文化资源优势,抓好花山节、筇竹文化节、采笋节等多元文化活动契机,积极组织好、开展好、宣传好漂坝三江口苗族花山节、大关县筇竹文化节等,以“节”为“媒”引客友、促消费、拓就业、聚财气,兴产业、强宣传、树品牌、扩影响,突出民族文化和产业特色,进一步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和宜居宜游、文旅休闲木杆建设。2024年,第三十七届苗族花山节、第二届筇竹文化节共吸引了2万余县内外游客齐聚木杆,感受苗族文化魅力和筇竹产业特色,带动500余群众现场摆摊、网络直播带货等多渠道增收,后续吸引了上万余人次先后到木杆打卡筇竹海、金山云海,体验苗族文化、筇竹美食,感受老康故居、传统串架房等,促进木杆消费增收。
以创新延链 携手多元拓展
助力家门口产业升华
多元综合开发延链。以竹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元拓展,充分挖掘竹药资源潜力,探索研发竹饮料、竹酒、竹药品、竹肥料、竹观赏类等新产品开发,不断延链、开拓市场、提升市场份额,助企做大做强,同步培育小米辣、花生米、内外包装等一批食品辅料、食品颗粒分子(干燥剂)、包装材料等企业建厂扩容,形成“虹吸效应”;招商引资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入驻,推进中药材产业提档升级,扩增就业岗位;全力服务页岩气开发,推进页岩气产业园规划建设,以产强镇、以气富民,拓宽就业渠道,多元综合开发延链走出一条企业得效益、群众家门口增收的“双赢”发展之路。
多点布局拓展补链。创新思维,因地制宜,多点布局,整合镇内现有资源、力量,综合探索“就业车间+家庭作坊+”发展模式,集中化与分散化相结合,携手企业、合作社、电商、物流、群众等一同延链补链、升华产业,鼓励有意愿、有条件的群众在家中设立小型工作坊等,开发泡笋、干笋、真空鲜笋,竹工艺品、竹盆景、竹材厨具家具日用品等产品,全面整合镇内现有网红主播等力量,依托互联网技术,线上线下同步加大对竹药产品的宣传销售、扩大市场,并推进快递点物流合作,多产业联动,不断丰富多元业态,让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让群众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多点“开花”,“自由车间”尽情迸发活力。
滇ICP备19006615号 滇公网安备 53062402000001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6240017 政府网站监管年度报表 |